裝配式建筑在鄉村振興中的重大作用 |
添加日期:2021-3-16 10:26:56 訪問次數:82221次 |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1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編制村莊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根據鄉村休閑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
02 楊溇簡宿 項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太湖湖畔,這是民宿行業新舊建筑融合的一次大膽創新。它在民宿垂直空間維度綜合利用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它對新舊建筑空間功能的重新定義與模式創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項目落地實景圖 項目設計效果圖及改造后總平面圖 項目改造前現場圖 裝配式鋼構現場加固與架空 模塊化鋼結構單元現場組裝 項目局部實景圖,突破常規使用了綠玻璃作為欄桿圍護 項目夜景圖及夜景鳥瞰圖 03梅林居 項目位于江蘇常州,項目民宿創新點在于集多種消費體驗于一體,即集會、智能接待、咖啡、環境互動、住宿理念的融合更新與實踐。建筑結構形式上采用輕鋼及冷彎薄壁型鋼組合結構形式。 項目實景圖 項目一二層平面布置圖 項目局部效果實景圖 項目夜景圖 04東南民宿 項目位于江蘇常熟的東南村。該項目的創新點在于輕鋼裝配式建造方式,建筑外觀采用中式建筑與現代元素相融合的體現方式。項目在具體的鄉村振興方面探索出了建筑與周邊環境、鄉村土特產、鄉村美食相互交融的新業態。 項目實景圖 項目平面布置圖 項目局部外觀效果實景圖 項目局部內飾效果實景圖 05縉云小住 項目位于重慶縉云山村韓舍山莊附近原建筑有點破敗,為木加夯土的建筑體系 項目改造前的建筑現狀圖 項目改造后外觀效果實景圖 06上海廣富林公園 在上海廣富林公園項目實踐中,碰到不少都是有年份的老建筑,為了提高安全性,同時讓建筑在功能和舒適度等方面有所延展,需要對老建筑進行結構的加固及空間的拓展。 在傳統木結構基礎上采用鋼結構進行加固與延展 07雷勵貴州大項目活動營地 項目由于用地緊張,設計采用集約布局,改造原教學樓并以其作為場地錨固點,運用工業化輕量體系與鄉土材料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加建多功能通用空間、活動場地與服務體,并在營區入口與村路交接處建造長期向社區孩子開放的鄉村圖書館。 當地氣候溫和而多雨,遮雨和通風是建筑首要需求。通用空間(集活動、培訓、宿營、用餐等功能于一體)作為營地的核心空間,采用連綿起伏的半透明海帕面張拉膜屋面來構建連續通透的遮雨空間。 平面非正交劃分,各開間向山和村子打開,二層平臺微高差錯動,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現半透明感,共同構筑一處聚落式的空間場所。 整個場地用小碎石鋪底,以利于排水;顒訁^以當地的毛石砌筑,如同碎石海上的群島。在場地南側設置圓形砂礫的集中活動場地、西南側臺地設置營火場。 多功能通用空間使用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現半透明感 鄉村圖書館由面向營地入口的接待區和面向村莊道路的閱覽室組成。兩個錯落半層的三角形開放框體,通過內部的小樓梯連接村道和營地兩個標高。 08步路鄉改造:剪紙藝坊&伴湖書吧 步路鄉群山環抱地形悠長,村落建設規模雖然不大,但具有當下鄉鎮發展的大部分特征,新建的集鎮與老村并置共存,呈現的面貌卻全然不同,以梅湖為中心,沿鄉道西側為新建的集鎮街道,東側為老村聚落組團。 大部分鄉民已從老村遷出,居于集鎮,老村也迅速破敗接近空置,留下幾位老人留守,日漸冷清。亟待處理的老建筑便成為了下一環節的重點整改對象,非盈利性的公共空間建設往往是鄉村政府比較棘手的問題。他們需要盡可能采用極小的代價建造,合理的進行修繕,以使得舊屋新生,并激活老村的生命力。 剪紙藝坊原為一層磚木混合建筑,擁有一個長進深的不規則前院,院墻緊貼梅湖,卻獨自封閉。 設計嘗試打破原來的封閉院墻,以格柵過濾景致形成剪影式的視覺效果,院內可觀梅湖,于對岸則可隱約窺得院內的動態。院落被一分為二,形成前院與庭院,剪紙展廳位于二者中間,延續至院墻朝向梅湖敞開,像似對于梅湖的延伸與接納。 作為書吧修建的老房子較為陳舊,老房子共分為三層,拾級而上,透過不同層高不同立面上高低的窗洞,可以不同的姿態去觀賞梅湖和步路老街的景象。 設計時取一個“伴”字,一方面意為這棟空置的老建筑能夠重新陪伴當地村民,提供他們理想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取其半材,將老墻做一半破壁形成建筑的基座,往上置換了已經老化的主體木結構,通過現代的開窗方式表達對于當代生活的接納。 09唐堡書院:村民公共活動中心 項目坐落于陳堡鎮唐莊村,地處江蘇省興化市,古稱昭陽又名楚水。唐堡書院則以傳統地域文化為發展母體,通過建造一個村民書院讓此處悠久的文化氛圍在當代鄉鄰生活中生根萌芽。 場地中的自然村落歷經百年,沿著星羅密布的河網水系自由發展。 設計師為重新詮釋這一中國田園山水畫般詩意的訴求,實現讓建筑真正意義上的融入自然,保持村莊特有標志與肌理,將唐堡村內“村落”與“水田”兩種物質空間形態被提煉、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 建筑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輔以多層次的院落穿插貫通,創造出了既私密又豐富的院落、村巷空間。 設計師通過營造縱橫交錯的灰空間——院落、村巷、連廊,將傳統村居中的“檐下空間”極致表現,原本清晰明確的建筑邊界逐漸開放。不同單體建筑空間下的功能配置在此發生了聯系與交流,相對模糊化的空間邊界允許原本孤立的村落文化功能在此匯合。 在這里,街巷、院落不僅是流動的交通空間,也是村民聊天、游客休憩的公共場所,建筑在空間上被賦予相互延伸相互滲透的能力。 設計師通過對模糊邊界的探索,為傳統而又保守的村落文化活動營造了開放的姿態。鄉鄰交流、活動、學習、休閑等社區活動在此發生。 建筑功能的分區在空間體塊上做出了明確的區分,卻沒有強加以生硬的物理邊界。這既展現了唐堡書院作為公共文化建筑的生動性與開放性,又重現了傳統江南民居檐下空間中的文化屬性,從而使建筑與人的互動收放自如,靈動豐富。 至此,山水畫成就了最詩意的建筑,建筑成就了有最煙火氣息的生活場景。 另一方面,在建筑的風格樣式上,唐堡書院在傳統建筑材料的語言上做出嘗試。小青瓦、花格木門、花磚、鏤空磚墻及疊澀的運用隨處都有跡可循。 10高步樹屋 高步書屋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河流域的高步村。和其他的中國農村一樣,高步村面臨著“空心村”的問題:青壯年在城市打工,老人、孩子留守農村。 設計師無法逆轉近年來中國鄉村人口移居城鎮的大趨勢,故而以保存侗族社會原有的價值來促進日后的發展為目標,通過為當地的孩子們建造一座圖書館來開啟村落活化的行動。這座小型圖書館,稱它為高步書屋,是一個寓教于樂的場所。希望高步村里這群熱愛自由又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能在書屋里玩耍、學習。 書屋的設計由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從遠古保存至今的“干欄式”建筑為起點,應不同空間、功能和形態的需要重新組織結構。 侗族建筑中的樓梯多次到訪侗族村落,設計發現樓梯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村民都喜愛在樓梯旁聚集,小朋友們則喜歡在上面玩耍。因此樓梯成為設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整座書屋。它是村民可以互動的地方,也能讓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坐下來看書。這樣一來,看書變成了一件輕鬆而愉悅的事情。 大部分高步村的小朋友都由祖父母撫養到10歲左右,由于村里缺少教學資源,10歲后他們都會寄宿到鄉鎮學校上學。書屋為孩提時的他們提供一個學習的地方,讓他們可以從玩樂中學習知識。 這座書屋不只是圖書館,而是一個讓村民互動的公共建筑,也給孩子們一個機會放下時下流行的各種電子設備,透過書籍觸碰到他們的夢想與未來。 11云陽四方井服務建筑 項目設計以盡量減少土方量為原則,梳理了場地的高差,將建筑的南側兩層切入場地,東、西側局部一層切入場地,形成建筑雙首層“基座”。 其中首層與北側濱江景觀帶相接,二層與西側城市道路相接;慕ㄔ燹D換了地景,提供了觀看江景的平臺,如同伍重面對悉尼港,屋檐與基座也成為我們解答風景與場地這一命題的答案。 四方井服務建筑采用傳統建筑的梁柱體系,并因循現代結構力學對梁柱的比例關系進行了調整。在建筑的材料選擇上,設計以傳統的木材和青磚為主,局部采用金屬,玻璃及陶瓦等現代材料。 12小村客廳小村客廳作為大竹園村的‘文化禮堂’坐落于 “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安吉。 ▼項目外觀局部,玻璃立面在視覺上聯系了建筑空間和水體 ©吳清山 ▼項目臨水面夜景©吳清山 小村客廳的概念起于鄉村文化和現代生活理念的融合和重建,鄉村建筑的作用更趨向于地域性的、社區文化性的記憶場所,所以新穎的建筑構建方式和空間傳遞的非物質形態(情感、文化、精神)缺一不可。設計師在長期的和村民相處、考察的過程中發現,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傳統民間的文化來源除了農耕作為鄉村主要的文化符號,泥塑、白茶、竹藝手工等都使得村莊的地域文化更加豐滿和立體。 由于傳統的鄉村的公共空間相對于城市的公共空間相對單一,并沒有明確的根據功能區分一個空間,所以‘小村客廳’不僅僅作為文化禮堂,它的公共空間需求和使用方法是非常多功能的,比如老人活動中心、農耕展覽、圖書瀏覽和鄉村振興講堂等功能可充實農民群眾的生活形態,一年一度的除夕長桌宴作為鄉村民眾的精神載體在有形的公共空間中實體化。尤其對于中國農村人居環境和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視,小村客廳也被賦予了‘鄉旅夢工廠’休閑產業的定義,給浸潤在城市聒噪的人們帶來青竹澈水的喘息空間,也為鄉村產業帶來了創收。 “新舊結合”的理念被運用于建筑材料之中,大部分采用從當地的傳統材料,設計師原本考慮打造全竹制建筑呼應鄉村環境,因防腐、耐久性的原因轉而采用傳統瓦片和竹材通過疏密有致的組合排布打造遮風擋雨遮陽的屋頂,造型波蕩起伏意如江南水鄉遠山如黛、煙波浩渺;除此之外,設計師發現當地農民在舊時燒制夯土加以麥秸、竹面使之更加堅固、耐用,所以沿用相同工藝的夯土材料希望能打破時間壁壘使歷史歲月感與農耕文化山鳴谷應;壘砌拼接的毛石墻、河邊的卵石、以及地面的青條石完全就地取材來表達返璞歸真卻錯落有序的淳樸景觀。 ▼項目外觀局部,墻面采用加入了麥秸和竹面的夯土材料 ©吳清山 ▼傳統瓦片和竹材通過疏密有致的組合排布打造遮風擋雨遮陽的屋頂 ©吳清山 竹制折窗和玻璃幕墻與外廣場和水系形成平衡中靈活隨意的“模糊空間”,這種相對廣而混沌、并非四面皆墻皆柱的空間體態反而讓人能感受和自然、流水、綠意千絲萬縷的對話關系。廊內朗朗歡聲笑語,屋外潺潺流水;顒又行耐獾难由炜臻g,壘石圍繞的樹木給村民夏日乘涼、活動閑聊最愜意的一隅。 ▼玻璃幕墻與外廣場和水系形成平衡中靈活隨意的“模糊空間” ©吳清山 ▼一層平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屋頂平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立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剖面圖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13小村客廳柳杉間IN BETWEEN民宿 鄉村破舊小學爆改,變身人文藝術民宿 本項目位于重慶,原址是當地的一間鄉村小學,正如中國當下的大多數,由于生源的流失,荒廢后靜靜地隱立在半山間。因為停學的時間不長,所以校舍及操場等都保持的相當的完好。 改造前長滿雜草的操場及孤立的教學樓,仿佛是凝固的時光一般,設計師保留及延續了學校的純真氣質,而這自然純真的氣息也正是這片場所的本質。 在建筑設計手法上,利用場地的高差關系采用“戀地性”建筑形態,即是對自然結構的形象化,也表達了對大地的歸屬及空間中的“自由性”。建筑整體采用簡單純粹的形式,來回應場所原有的純真氣息。 建筑的純粹延伸至室內,內外一體?臻g的規劃上巧妙而含蓄,壓制與釋放相融。設計團隊充分研究在地的光照及通風,在室內做了許多采光井的處理,把陽光引入室內,讓光成為了空間的主角,它讓室內充滿了不同時段的情緒。 在平面規劃上,設計團隊始終關注戶外的景觀,不管是大廳亦或是房間,人的注意力始終會停留在戶外的自然景觀上,尤其是那片柳杉樹。 由于主體建筑是磚混結構,房間的規劃只能在教室格局上做小心翼翼的拆除和新建,原教室外的寬闊通道變成房間的陽臺,配上浴缸與躺椅,面對著柳杉樹,可以靜靜的發呆一整天。 攝影:偏方攝影 14如故園·吳悅石藝術館
從“修舊如新”到“做新如故”
|
頁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
上一條: 輕鋼發展新元年!裝配式必成未來建房潮流,住建部揭開背后的真面目
下一條: 當前鄉村振興比較成功的案例有哪些?